

德城构建“服务+保障+赋能”新就业群体服务体系
为城市“奔跑者”撑起“幸福伞”
本报讯(记者 王苗苗 通讯员 王瑸)“一餐才花8元,太实惠了!”近日,在超意兴快餐店(德兴店)内,外卖员刘先生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满意地说。他通过手机里的“齐鲁工惠”App领取优惠券,一顿原价15元的午餐省了近一半。除了实惠的餐食,店内专门设立的“暖新角”也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了便利:直饮水机旁备有干净纸杯,充电设备前,几位快递员正利用用餐间隙短暂休息、为设备补充电量。
穿梭于街道间的外卖骑手,奔波于楼栋间的快递员,物流市场劳作的货车司机……他们是以平台经济、零工经济为依托的“新就业群体”,工作时间灵活、就业方式新颖,如同城市运转的“毛细血管”,为市民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。
然而,灵活的就业形态也让这个群体面临着共同的挑战:工作流动性强导致组织归属感弱,部分企业存在社保缴纳不规范等问题,使他们市场面临休息难、吃饭难、充电难等困扰。如何更好关爱这个日益壮大的群体?我区以“服务+保障+赋能”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。区总工会、区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动发力,聚焦外卖配送员、快递员、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“急难愁盼”,从权益保障到生活服务,从职业发展到社会融入,构建起全方位的关爱服务体系。
针对新就业群体普遍面临的问题,我区积极探索“党建+治理”模式,依托加盟合作企业、街道社区和市场监管所,灵活组建实体型和功能型党组织,让分散就业的群体找到组织、拥有依靠。
“之前网点没给我们缴社保,问了好几次都没下文,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后来社区成立了外卖骑手党支部,我试着反映后,问题很快就解决了。”一位快递员感慨道。通过建立日常收集、分类汇总、及时处理、定期反馈的问题处理闭环机制,一大批涉及薪资、休息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回应。在党建引领下,企业履行责任、社区提供服务、部门协同发力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持续完善,让新就业群体在城市奋斗中更有归属感、安全感与幸福感。
工会作为职工的“娘家人”,在新就业群体服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区总工会采取“线上宣传+线下动员”相结合的方式,主动对接外卖平台和快递企业,大力推进建会入会工作,让更多“游离”在组织外的劳动者找到归属。
“非常感谢工会的帮助!不仅帮我们解决住房问题,还帮我申请了电瓶车和电瓶,省了近1500元的购置开销,跑单更踏实了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工会还专门联系了教体局和附近的公办学校,帮忙准备入学材料,现在妹妹顺利入学,我终于能安心工作了。”外卖员小王的话语中充满踏实与感激。这些看似寻常的“小事”,却是新就业群体最迫切的“大事”。区总工会始终把新就业群体的“急难愁盼”放在心上,今年以来,推动成立基层工会组织40余家,进一步扩大了组织覆盖与服务半径,真正让“娘家人”的温暖触手可及。
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,区总工会持续拓展服务场景、丰富服务内容,努力为新就业群体营造“家”的温馨。依托全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、工会驿站、银行网点等场所,打造了一批以骑手驿站、骑手食堂为代表的“友好场景”。据统计,全区已建成户外劳动者驿站、骑手驿站共40个,骑手食堂15个。除了基础服务保障,区总工会还注重情感关怀与精神赋能,今年以来,依托各类“友好场景”组织集体生日会、趣味运动会等活动50场次,覆盖3000余人次。
与此同时,区总工会注重发挥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,引导他们从“城市服务者”向“治理参与者”转变。区市场监管局与外卖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并聘请网约配送员担任“食品安全监督员”,通过“随手拍”等形式参与网络餐饮监管,形成“发现—上报—核实—处置—整改”的全流程治理闭环,助力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此外,一批党员骑手、退役军人骑手主动担任“流动网格员”“志愿服务者”,积极参与社区平安巡查、反诈宣传、人文关怀等工作,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中一道流动而温暖的风景。
从一顿实惠的午餐、一个温暖的歇脚处,到一份有力的权益保障、一条可持续的职业路径……我区正用一件件扎实而细致的暖心事,为新就业群体撑起一把遮风避雨的“幸福伞”,让他们在这座城市中,不仅安心奔跑,更能舒心生活。
区总工会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
骑手驿站为新就业群体集体过生日
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