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5年10月14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三版:德城·民生
2025年10月14日

德城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兜牢民生底线

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

本报讯(通讯员 韩冉冉 )“真没想到,我没跑一步路,没打一个电话,政府的帮助就主动送到了家里。”近日,广川街道独居老人李奶奶感慨道。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系统预警发现她近期的医疗支出骤增,主动上门为她办理了临时救助,缓解了她的燃眉之急。在我区,这样“政策主动找人”的温暖故事越来越多。

我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围绕社会救助这一兜底性、基础性民生工程,积极转变服务理念、优化服务方式,以数字化手段和精准化服务为抓手,推动社会救助从“被动申请”向“主动发现”转变,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
数据赋能,救助更精准。依托德州市“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”,我区打通了民政、医保、卫健、教体等16个部门的数据通道,整合了42项救助政策,构建起覆盖全区6万动态监测人口的信息库。系统通过对家庭收入、医疗支出等关键指标的智能监测,能够自动识别潜在困难群众并发出预警。社区民政协理员随即上门核实情况,协助准备材料,实现“政策主动找人”。通过该机制成功将188名遇困群众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,有效避免了“漏保”和“断保”。

服务下沉,救助更便捷。为了让群众“求助有门、受助及时”,我区在7个镇街的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了标准化社会大救助工作站,在124个社区(村)设立了救助服务窗口,并配备了近千名救助排查员,构建起区、镇街、社区、网格四级联动服务网络。群众都高兴地说,“现在有困难,在家门口就能问明白,工作人员还会上门帮忙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此外,通过“德救助”App,许多救助事项都能实现“指尖办”,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多元协同,救助更温暖。社会救助不仅是提供资金和物资,更是给予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。我区创新开展“微心愿”认领活动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,累计筹集善款260余万元,为困难群众圆梦“微心愿”1.1万余个,一件件冬衣、一套套学习用品,传递着社会的温暖。针对困难群众最担忧的健康问题,今年投入专项资金为全区3000余名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和孤困儿童购买了“惠民保”和救助保险,筑起了防范因病致贫的“防火墙”。同时,积极开发互助公岗,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上岗,既解决了他们就业增收问题,也帮助他们通过自身劳动重拾生活信心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